清代陳無鐸在《本草新編·卷四》論述萊菔子功效主治時曾記載:“世人動謂蘿卜子解人參。”其雖未明言人參惡萊菔子,但實際上已有此意。
但是,對此論既有同意推崇者,亦有反對質疑者。贊同者通過各種實驗研究顯示,人參配伍萊菔子后,煎劑中人參皂苷的含量有所減少,表明萊菔子確可降低人參作用,一定程度上驗證了“人參惡萊菔子”之說。
而反對者則認為人參配伍萊菔子并非是相惡減效,而是相制相成。如清代陳無鐸善用人參與萊菔子合用治療虛實夾雜之證,亦有醫家將萊菔子用于緩解消除人參等補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,如“萊菔子導氣湯”治療人參中毒綜合征等。
可見,人參是否適宜同萊菔子配伍使用,無論是古代著作,還是近代文獻資料都沒有統一認識或結論,兩者均有根有據,無論理論,還是臨床上都有各自的道理。
按照傳統習慣,服用人參及同類制品期間,要忌吃蘿卜,認為蘿卜會消減人參補益作用。但是在各類古籍中又不乏人參與蘿卜同用以治病的例子: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“人參、黃芪研末,紅皮大蘿卜蘸食,治陰虛血尿,亦可治沙淋、石淋(泌尿系結石)。”明代名醫傅青主“以人參配蘿卜,治倒飽中滿與氣虛,食不消化等病。”《本草新編》記載:“人參得蘿卜,其功更神。”由此看來,服人參忌吃蘿卜是沒有科學根據的,兩者同用,取其消補配合,扶正祛邪,相行不悖,相得益彰,對某些疾病還是特殊的治療效果,蘿卜不但沒有影響人參的補益功效,反而能減少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