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綿之先生是中醫臨床泰斗,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,2009年被國家授予中醫界最高榮譽“國醫大師”稱號。先生懸壺五十載,開創中國中藥方劑科學,對心血管疾病診療具有很深造詣。
國醫大師王綿之認為冠心病從病因、病機、治法等方面分析,與中醫學“胸痹”、“心痛”、“真心痛”、“厥心痛”等病證相當。本病的病因病機雖然錯綜復雜,無非為虛實兩端,虛及宗氣不足,實乃氣滯血瘀。
冠心病是一種本虛標實的證候,虛在氣血陰陽,實在氣滯、血瘀、痰濁、寒凝,誘因多為寒邪侵襲,飲食勞倦,情志失調。
在冠心病本虛標實的病機特征中,本虛尤以心臟虛損,氣陰兩虛為主,標實主要指瘀血。氣虛、陰虛、瘀血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,從而構成冠心病基本病理環節,虛實夾雜,血脈不暢,心失所養而致胸痹心痛。
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、起居無常及老年體衰,均使五臟功能失調而產生氣滯、痰瘀等病理產物,而氣滯痰瘀又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原因。
國醫大師認為冠心病不僅僅是由血瘀造成,與心臟自身衰弱如氣虛、陰虛也密切相關,應采取治心與養心并重的策略,即“化瘀阻,通血脈”與“補心氣,益心陰”并重的治療策略。
冠心泰以補益宗氣為主,活血化瘀為輔,標本同治,方中活血通脈與益氣養心并重,以治改善癥狀;以養去除病機,使其通不傷正,補不雍滯,治養兼重,藥證契合。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。